台灣獨特營商文化-扶輪社到底是搞什麼?
到台灣創業之後,港女經常聽到有人說要參加扶輪社 (Rotary) 來建立人脈。港女之前也不太懂,但參加了一次扶輪社的活動,和他們的會員聊過後,就開始明白台灣的扶輪社是在做什麼。
扶輪社是一個國際做公益的社團,它在台灣有很多分會,每個分會每個月都有三次左右的固定聚會,然後也有一些公益的活動,例如捐血和慈善跑等等。
昨天港女得到了商會的朋友邀請到他的扶輪社午餐會當來賓。那是一個約30人的聚會,在一間餐廳內舉行。港女到達了會場後便有很多會員來和港女交換名片和交流,港女因此認識到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,然後大家便一起坐下來吃午餐繼續聊天。
在午餐後便正式開始了扶輪社的議程,有介紹扶輪社,和自我介紹的部份,每位會員和來賓都會站起來介紹自己的姓名和行業,和一些近況等等,之後便會有演講的部份,扶輪社會邀請不同的專業人士來作一個大概30分鐘的專題講座。整個午餐會大概兩個小時。
為什麼在台灣做生意的人會這麼熱衷參加扶輪社呢? 因為參加扶輪社的人通常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,會有接觸和認識到有很多大機構、上市公司的老闆的機會。參加扶輪社,除了可以和自己社內的人建立關係,亦可以藉着參加一些跨社的公益活動,或者去其他扶輪社演講來擴大人脈。
但藉着扶輪社來經營台灣的人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因為扶輪社是一個公益的社團,在社內不可以直接談合作和生意,你需要靠積極參與活動和社內的會員培養感情,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,希望他們之後若果需要你的產品或者服務時候會想起你。而且加入扶輪社也有一些門檻,他們亦會對於新會員有一些審查。參加扶輪社每年的費用大約是三萬多台幣,另外亦可能要付餐費、活動費,和作一些捐款等。
對於港女來說,參加扶輪社真是一個很獨特的台灣營商文化,港女覺得參加扶輪社有建立人脈的價值,但真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心力去經營。